瑶族古称九黎部族,先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“盘瓠” 族部落,春秋战国称“盘瓠”
1、瑶族概述
瑶族古称九黎部族,先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“盘瓠” 族部落,春秋战国称“盘瓠”;汉称“长沙五陵蛮”、“五溪蛮”;晋代称“苗众”,南北朝时期称“莫瑶”;宋、元、明、清称“瑶人”,统称瑶族至今。瑶族《过山榜·过山图》记载:瑶族原于南京七宝大洞会稽山,“逢山过水”,“浮游过海”,“采斩火种”,“管山营身”,辗转迁徙,元代落籍丘北县境。民国《维摩州宛丘县志·人种》载:“丘北瑶人明初从广西邑黔交界徙入居住……多种靛为业。”
2、蓝靛瑶
瑶族支系很多,生活在我国的云南、广西及越南、老挝等国。文山州的瑶族分大板瑶、蓝靛瑶、过山瑶3种他称。丘北县蓝靛瑶,自称“金门”或“吉蒙古”,以瑶族妇女善种蓝靛,喜穿蓝靛所染衣服而得名。“无山没有瑶”,丘北县境内瑶族多居深山箐林间,基本上是山地建筑。分布在丘北县境6个乡镇18个自然村,少聚居,少分散。2005年来有2664人,占全县总人口的0.69%,主要分布在温浏、双龙营、锦屏、平寨、天星5个乡镇,居住人口最多是温浏乡。
3、瑶族文化
瑶族是渊源古老、跨国而居的民族。瑶族元代前形成方块瑶文,这种文字有汉字和仿汉瑶字构成,以汉字为主,仿汉瑶字为辅。古书中有“瑶人……男女皆知书”的记载。因此瑶族在历史上虽然多次迁徙,但是其语言、服饰、人生礼仪、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仍保留至今。瑶族的“结草为号”、“烟丝传情”、“过年敬寨老”“放螃蟹”等民风民俗,独具地方特色。瑶族的“龙虫舞”、“铜铃舞”、“祭龙舞”,传承了历史文化信息。
4、歌舞节庆
蓝靛瑶有对歌的习惯,用歌来交流感情,增进友谊。蓝靛瑶的乐器较少,以小鼓和镲等打击乐为主,主要是为了突出节奏感。 瑶族过春节、清明节、端阳节、中秋节,独具民族特色的有“盘王节”和“祭龙节”。
(1)盘王节
盘王节起源于瑶族同胞缅怀自己的民族祖先和民族保护神盘瓠,于农历十月十六日(农历的冬月十五日)举行,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。盘王节有固定的程序,过节时设置祭坛,悬挂诸神像,正中最大的一张就是盘王像。鸣火枪三响,接着鞭炮齐鸣。族长、寨老带众人面对神像,低头默祷,表示敬仰、怀念。祭毕,众人唱盘王歌,跳盘王舞。
(2)祭龙节
瑶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(有的为三月初三日)举行祭龙仪式,内容包括求谷魂、祭谷娘、盘古、玉皇、神农等,求其保佑四季平安、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。同时举行扫寨活动。
5、男孩的成人仪式——度戒
度戒,多于腊月举行。是瑶族男性在成年时都必须经过的一个宗教性仪式活动。度戒之后才能被认为是本族成员,才能成家立业,享有社会活动的各种权利,将来死后其灵魂也才能“升天”,故此,度戒仪式极为隆重。
男孩到10岁左右,要为其举行成人仪式。仪式一般为期三至七天,核心是两件事:
一是拜师。找五个成年男子作为师父,并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终身担负着教化、监督的责任。拜师后要给男孩一本经书,大都是劝戒、从善一类的。
二是“掉云台”。受戒男孩在师父的带领下,向云台走去。一路上,送行的人们“演义”种田、种树、狩猎、砍柴等生活的动作,将男孩送上“云台”,要受戒男孩后滚翻从“云台”上落到藤网中再“站”起来,仿佛就是第二次出生,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子汉的开始。
6、服饰
蓝靛瑶妇女的服饰,一是色彩的大跳跃,从蓝靛(藏青)到白色的衣领和头饰,到白色调的腰带,到天蓝色的领、袖,再到大红的腰挂和头钗,这种色块上的强烈对比,冷、暖色调的交叉使用,使得妇女们很抢眼,在跳跃的色块中有一份富贵、庄严。二是首饰的大量穿戴,胸前的银项圈和银项链,头上的银圆盘,增添了颜色的过渡、和谐。一些小饰品,是妇女们自己动手织出来的。有了妇女们的穿着,蓝靛瑶才显得更加美丽和吸引人。
7、奇风异俗
(1)烟丝传深情
瑶族的生活离不开烟。招待客人用烟,传递信息用烟,赔礼道歉用烟,讨亲嫁女用烟。总之,瑶家的烟是传递信息的工具,是沟通感情的桥梁。
烟丝请贴:蓝靛瑶用烟代替请贴的习俗源远流长。如果家里有事请客,每家给一支香烟或一小包黄烟丝,象征请贴。
烟丝讣告:蓝靛瑶遇着办丧事,除了鸣枪报丧外,孝子要由领路人引到各家各户去,不管人家是否在家,必须在门口叩一个头,然后在门上显眼的地方放一根香烟或一小撮黄烟丝,向人家报丧信,请人家来帮忙。
烟丝求婚:蓝靛瑶的青年男子求婚前,家长先拿二两黄烟丝,一元二角钱,用红纸包成四方形,用两根红绿线拴好,线的一头各系一块铜钱。
(2)结草为号
结草号物是蓝靛瑶的传统习俗。用几根茅草结在一起作一种标志,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制约人和提示人的作用。它是瑶族人共同认可的“文字”,是研究瑶族文明史的活化石。常见的草标有四类:1、号地草标:某人发现某处有一块肥沃的土地,就在要开垦的山林四方结四个草结,别人看见了就不会在他号过的地盘开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