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族历史悠久,先民是古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群体,属于西北氐羌系统的部落。
1、历史
白族历史悠久,先民是古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群体,属于西北氐羌系统的部落。唐宋(南诏、大理国)时期已有白族先民在境内居住。元、明时期,因戎边、经商、战乱等原因,白族人先后从洱海附近和南京等地辗转落籍丘北。
白族主要信仰佛教,村寨建有“土地庙”、“山神庙”、“龙王庙”等。信奉佛教的长期演化,逐渐变为吃斋、念经、拜佛、敬神的“拜佛庙会”。
2、民居
白族多居住在平坝或依山傍水的河谷地带,住房多坐南朝北,一般住房为“两耳三间一照壁”或“四合院”。照壁用石灰粉刷,绘有山水花草图案。屋檐、柱子、挑梁、板壁油漆光亮,雕龙画凤,有独特的建筑风格。
3、歌舞节庆
白族有本民族语言,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。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,其文学、歌舞、建筑、雕刻、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。白族除过春节等汉族的节日外,还过独具民族特色的“太平会”、“文昌会”、“太子会”、“观音会”、火把节等。
其中“太平会”尤为隆重,会期3天,全村吃斋,以示敬佛。每天都有一班人抬着“天王神”偶像,敲锣打鼓,弹奏经乐,念诵佛经,沿村行进,村民在各自门前摆香案恭迎。第三天下午以“拜龙扫寨”结束会期,一群人涂红抹黑,扮成擒魔捉鬼神怪,手持除妖器具,挨家挨户撵鬼驱邪,以求神佛保佑。
4、服饰
丘北的白族服饰,男性服饰差异不大。 妇女装束,上身着蓝色或银灰色右开襟宽短袖布衫,衣襟右端和手袖滚镶黑布条嵌白边的装饰,黑布扣银纽子,还有挑花的活动式小筒袖接套在短袖下面,俗称“假衣袖”。另外有一种肩围青色腰摆灰色衣襟镶滚的两色布衫称之为“喜鹊衣”,这种款式多为青年妇女穿着,系上深色面、红花嘴、银链扣、宽飘带的围腰,白族青年妇女宛如喜鹊别有风姿。
5、马者龙白族村
在距离白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650公里的丘北县,有一个叫马者龙的白族村寨。马者龙村属丘北县北部双龙营镇,与普者黑景区山水相连,距县城18公里。青砖黛瓦,零星的池塘掩映着古寺,古朴而雅致。马者龙村的白族至今保留有古老且在大理地区已经遗失的文化传承。如:太平节、游大神盛会和全套“吞口”面具。
6、“吞口”面具
马者龙村保留有在大理地区已经失传绝迹的木雕面具,它们造型及色彩都很丰富,染料均采自周边的花草树叶。这些面具用于太平节庆上,节日过了就会烧毁,所以没有固定的图谱范本。据说,很多面具的造型连大理地区的白族人都未曾见过,甚至登门到这里请求制作。